你好,欢迎光临乾隆通宝收藏网,本站为您提供最新乾隆通宝图片及价格以及乾隆通宝价格表。
推荐链接

【朱文印技】清代元朱文印的繁荣
来源:大清铜币



 
清代是流派篆刻最繁荣的时期,“晚清六家”是流派印的高峰。元朱文印在清代也得到了快速发展,成绩斐然。下面我就清代元朱文印成就突出的流派和个人简述如下:
 
1.林皋(1657-?)字鹤田,一字鹤颠,更字学恬。福建莆田人,侨寓常熟。精篆刻,宗法文彭,复取法沈世和。所作工稳秀雅,为时所重。当时名书画家及收藏家如王、杨晋、恽寿平,王鸿绪、徐乾学等人所用印章,多出其手。久客太仓王氏家,为王时敏作印尤多。后人称其为莆田派,又有人将他和汪关、沈世和合称为扬州派。
 
他的工致印风与细朱文印的艺术特色相结合,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(图49-51)。他的作品,向人们展现出元朱文印在表现细腻优美的风格上的潜力。为以后元朱文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。虽然明代汪关已经有很工稳的元朱文印,但是,林皋的创作数量、质量、成就都胜于汪关,影响深远。清建国之初,就涌现出林皋这一位历史性的元朱文印大家,昭示着元朱文印在清代可能达到的高度。
 
 
 
 
 
2.浙派
 
浙派以切刀胜,其白文印方挺生辣,极见个性。他们的元朱文印也别具特色,圆转生动的篆法配之以生辣而富于节奏感的刀法,给人以一种错位美感。如果我们把林皋的元朱文印比作艳丽的春花,那么浙派的元朱文印就是雪中寒梅了。浙派元朱文的意义不在技法,而在风格。它告诉我们,元朱文印可开掘的风格类型极为宽广,并不只是工整秀丽的单一风格。我们取浙派“西泠八家”每人一方作品,以示一斑(图52-59)。在工整风格开掘已较为深入的今天,对浙派的元朱文印,我的应予以充分的重视。
 
3.邓石如与“印从书出”
 
邓石如(1743-1805)初名赤玉,字石如、顽伯,号完白、古浣子、完白山人,署室钱砚山房,安徽怀宁人。其书法以篆隶负盛名,出入于秦、汉碑额和李阳冰之间,雄厚朴茂,纵横开合。篆刻初师法明梁千秋诸家,继而博采众长,又以独特的篆刻风格名世,世称“皖派”或“邓派”。
 
邓石如是对清代书法篆刻影响最大的书法篆刻家。
 
邓石如在小篆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,他的篆书取法李斯、李阳冰,广泛涉猎,糅合变化,风格流畅端庄,开创了篆书创作的新局面(图60)。
 
邓石如把自己风格独特的篆书融入篆刻,其朱文印也就明显表现出自家篆书风格,个性十足(图61-63)。晚清印学家魏锡曾把这种创作模式总结为“印从书出”。这一创作模式,充分激活了篆书在篆刻中的表现空间,使篆刻艺术表现出更多的人文色彩,而且为个人风格的拓宽提供了一片可驰骋的广阔天地。邓石如之后,一流的大家大都采用这种创作模式,如吴让之、赵之谦、徐三庚、吴昌硕、黄士陵、齐白石等。在邓石如之后,印坛空前繁荣,大家迭出,与他开创的这一历史性的创作模式是分不开的。
 
 
 
 
 
讲到这里,我以有必要廓清一下元朱文印的界定问题。
 
邓石如的“守素轩”一印上,有包世臣的一段跋:“山人(邓石如)尝言,刻印白文用汉,朱文必用宋”这段话向我们透露出了一个微妙的信息——“朱文必用宋”!
 
元朱文,也有人称之为“宋元朱文”。它的雏形产生于唐宋,形式成熟于元。这些时代都是篆法式微的时代。如果我们考察宋元时期的篆书——哪怕是复刻的《秦峄山刻石》,也会感到它的与秦汉小篆在气息上的明显区别。而在大量传世的当时印章中。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气息带来的特殊的时代烙印和审美倾向。
 
至于在后人眼里,这种俚俗而又晚近的气息又变成古雅,那是另一回事,也就是说,元朱文是以宋元篆书的审美趣味为篆法旨趣的。可是,从邓石如开始,人们开始用自家风格的篆书入印,这些篆书多是取法秦汉,水平要超出宋元,趣味也更加高古淳正,那么这算不算元朱文呢?我们认为:元朱文可以有狭义、广义之分。狭义的元朱文,仅指元代赵孟风格的元朱文;而广义的元朱文则可以指一切以小篆入印的朱文印。我们这本书取其广义。如果不是这样,我们就很难涵盖下面要讲的吴让之、赵之谦、徐三庚等元朱文大家。
 
其实,在印学界,元朱文也称“圆朱文”,就是为了更广泛地涵盖小篆的元朱文印。印学界往往将二者混同。比如:清陈炼《印说》:其文圆转妩媚,故曰圆朱。要风神流动,如春花舞风,轻云出岫。清冯承辉《印学管见》:元朱文宜瘦,瘦非必细也,结字别有一种超然特立之概。近人陈巨来《安持精舍印话》:圆朱文篆法纯宗说文,笔画不尚增减,宜细宜工。细则易弱,致柔弱无力,气魄毫无;工则易板,犹置匀整,雅静秀润。圆朱文一说始于宋元。明何震《续学古编》:圆朱文始于赵子昂诸君子。从这些议论中,印坛将元朱文等同于圆朱文,可见一斑。另外,为了避免产生歧义,现在印学界也用“细朱文”这样更宽泛的概念来界定元朱文。我们认为,还是以“元朱文”这个名称为好,一方面显示其传统渊源,一方面强调其审美旨趣。毕竟,元代朱文的趣味是元朱文的主要审美特征。我们以广义的概念看待它,也可以显示它良好的可发展性。
 
4.吴让之、徐三庚、赵之谦
 
在邓石如之后,晚清印坛名家迭出,以元朱文论,则以吴让之、徐三庚、赵之谦成就为高。
 
吴熙载(1799-1870)原名延,字让之,别号让翁、晚学居士、晚学生、方竹丈人。道光元年(1821)避帝讳而以“让之”字行。江苏仪征人,包世臣弟子,擅篆书(图64)。篆刻始从汉印入手,后宗法邓石如,能自成面目。后世学邓者多取吴让之。吴昌硕就说过:学完白不若径取让翁。其作品遒劲凝炼中具舒展流动之势,运刀如笔,显出书法笔意。晚年不落墨而率意奏刀,境界愈高,自入化境。
 
吴让之的元朱文印,较之邓石如更加流畅、圆转,他的许多印取竖长字形,已经不再是元明时期以正方字形为主的习惯,这一直对后人影响巨大,也开创了元朱文印的新面目(图65、66)。从此,小篆舒展的体势美在元朱文印中被展现无遗。
 
徐三庚(1826-1890)字辛,号井、金、金山民、金道人等,浙江上虞人。工篆隶,能摹金石文字,所刻《吴皇象天发神谶碑》甚佳。篆刻早岁师法陈鸿寿、赵之琛,后以邓石如,吴熙载为归。入印以婀娜多姿书体,让头舒足,被誉为“吴带当风”。
 
徐三庚的篆书飘逸之极(图67),其篆刻也是这样的风格(图68、69)。如果论元朱文中笔意美的表现,无出其右。但是这样的表现尺度是不是合适,印坛还有争议,像我们所举两印,前者优美之极,后者显然有些过分了。
 
赵之谦(1829-1884)字益甫,又字叔,号冷君、悲庵、无闷,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。工诗词,善文章,精于考证,擅长书法篆刻,成就卓越。篆刻初从浙派入手,后广采秦权、汉碣、泉货、镜铭等碑版文字入印,印风丰富多变。
 
赵之谦的篆刻取法广博,但是其元朱文印风格与其他人一样,是建立在其篆书(图70)风格上的。赵之谦的元朱文印优美雅正(图71、72),开“新浙派”之源。后世王福厂、韩登安一系铁线篆,是从赵之谦印风格发展而成的,赵之谦在元朱文印上也是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大家。
 
吴让之、徐三庚、赵之谦三家的元朱文印各具特色,个性鲜明,表现出了“印从书出”之后。元朱文印良好的发展趋势。无论是从创作水平还是创作模式上,他的作品都是后世学习元朱文印不可缺少的优良传统。除了以上几家以元朱文印名世者,清代印人还有许多涉猎元朱文印创作,择其精选发一些(图73-80)以示一斑。
 
清代的元朱文印,可以用“印从书出”四字概括。这一开拓性的创作模式。为元朱文印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,影响极为深远。
 

上一篇:【篆刻与玺印】清丁敬与西泠印派
下一篇:【大清历史】金国汗死亡之谜


相关信息
收藏价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