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篆刻与玺印】明清之际其他名家:朱简
来源:大清铜币
朱简,字修能,号畸臣,后改名闻,安徽修宁人,活动在明朝的万历至崇祯年间。所交皆一时名士,如书画家米万钟、李流芳、赵宦光、陈继儒、王樨及戏剧家汤显祖、礼部侍郎钱谦益等。擅篆刻,于篆刻理论多有卓识,著有《印经》《印章要论》《印书》《印品》《菌阁藏印》和《修能印谱》等。
他深究古印,印作在形式上极尽仿古之能事,如自用印“朱简”和“修能”形式上就源于先秦私玺。尤其是“朱简”印,印文瘦劲、爽利处取自汉玉印和凿印,两种风格融合得恰到好处。
当然他没有一味地模仿古人,而是在篆法和刀法上大胆出新。其篆法取自赵宦光草篆,刀法则为独创之短刀碎切,运刀时直杆下切,笔笔钝拙而不光整。如“又重之以修能”印和“佣书一室”印,在气息格调上没有满足于平板正直的安排,显得轻松活泼,字形方正挺拔、兼施圆转,平正而不死板,游刃有余。切石之痕虽明显而无霸气,刀刃所过之处呈现出一种古拙的率意,线条也显得朴茂而无毫无矫揉造作之态,并且仍能充分地表现印文的笔意。如从“米万钟印”可看到他《印经》中提出的“以传笔法”的刻法,切刀慢刻,使线条有起伏、轻重、转折的变化。同样是切刀,何震切的幅度较大,产生的是雄强劲辣之趣,朱简则幅度小,线条更有苍茂古朴的意趣。
朱简的刀法对后来的巴慰祖、丁敬都深有启发,显示了他篆刻艺术的强大生命力。他强调“印外求印”,在前人基础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。
上一篇:大清国号
下一篇:【篆刻与玺印】清丁敬与西泠印派